德馨勵志教育微評
日常生活中,孩子會帶給我們很多驚喜,讓我們忍不住夸贊。不過贊美孩子也有大學問,研究表明,總是說“你真棒“、”你真聰明“,并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取而代之,我們可以贊美孩子的努力,做事的過程,或是思路等等。讓我們用有效的稱贊,不浪費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契機。
寫下這個話題,相信有些家長會不由自主撇撇嘴:這還要你來教?表揚多簡單啊,不就是你真聰明,你好棒嗎!至于批評嘛,那簡直就是我的拿手好戲,你怎么這么笨啊!你看你干的好事!你看人家小胖,比你強多了!
以上是表揚與批評的經典句型。
在與兒子的相處過程中,情緒激動時,我也會用到經典句型——盡管我很清楚,這樣的批評與表揚對孩子來說,毫無益處,甚至會引發沖突、反抗、自卑、怨恨,但依然會忍不住這樣說。
關鍵是,并沒有認真思考過,怎樣的表揚與批評才是真正對孩子有益且有效的。
尤其是表揚。表揚孩子難道還有錯嗎?
是的,不恰當的表揚也是錯。(唉......當媽真難,我可以辭職么......)
有一天,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贊揚是一種評價,而評價會讓人不舒服。
此言深得我心。
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從小到大,我是如此地不喜歡被人評價,哪怕是好的評價,比如,聰明、人好。
什么叫聰明?什么是人好?
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答案。
而且,每個人都有聰明和愚鈍的時候,也都有好和不好的瞬間,這本身就是一個偽標簽。
現在,我當然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但是,年輕的時候,的確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與看法。
尤其是父母隨口說的一句話,會引起我很大的情緒反應。
也正因如此,在與年幼的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學會一種新的能夠給孩子帶來幫助和增進感情的表揚和批評的方式,而不是引發沖突與破壞感情的方式。
那么,在面對孩子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與孩子實現真正的溝通,而不是被“好心當做驢肝肺”。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給出了新稱贊方法的座右銘:
描述,不要評價。要對待事件——不要贊揚品性。描述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性格;對成績進行客觀現實的描述,不要美化人。
1、孩子今天心血來潮,把沙發上放了三天的衣服洗了。
父母:你真勤快。(贊揚品性)
可能的推論:如果我真的勤快,就不會把衣服放三天才洗了。(無益的贊揚)
父母:你今天把衣服洗了,沙發看起來清爽多了。謝謝你。
可能的推論:我能夠提供幫助,我的付出父母都看得到。
2、孩子考試得了全班第三名。
父母:你真聰明,考得真不錯。繼續努力,爭取下次考第一。(評價性格,提出要求)
可能的推論:考第三對我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想讓我考第一。大人真不知足。(無益的贊揚)
父母:你考了全班第三,看得出來,你這段時間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真為你驕傲。
可能的推論:我的努力得到了欣賞,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孩子考試進步或成功完成任務時,通常會得到家長的表揚,但這個表揚之后總會加上句“再接再厲”。
這個表揚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壓力,因為孩子可能會想,如果自己下回沒做那么好,是不是會辜負了爸爸媽媽的期望,很可能導致學習的目標從課業本身轉移到如何不讓別人失望上去。
這樣的家長應該不要再對孩子說“再接再厲”的期待語言,應該保持對孩子的夸獎,然后對他可以進步的地方做出具體的指導,讓孩子的做事目標仍然聚焦在事件本身。
3、孩子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
父母:哇,你真了不起。(美化孩子)
可能的推論:這也太夸張了吧,一點誠意沒有。(無益的贊揚)
父母:我喜歡你的房間這樣布置,看上去整潔又美觀。
可能的推論:我很能干哦。
“好”、“棒”這類詞是形容詞,不能直接代表某些行為或事物,所以當孩子總被扣上“好、棒”的帽子時,是很難真的理解它們的,根本無法感受到家長想傳達的表揚含義,轉而對這類表揚麻木。
這類家長應該針對具體行為進行夸獎,比如孩子幫自己打掃了房間,不能簡單地說:“你真棒!”,而應該說:“謝謝你幫我打掃房間,為這個家的干凈整潔做了一個貢獻。”
海姆?G?吉諾特說,評價人品和性格的贊揚,是令人不快的,不安全的。描述努力、成就和感受的贊揚,則是有益的、安全的。我們描述性的稱贊,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推論,構建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從我們的話中,孩子會得出結論:“我受人喜歡。我被人欣賞。我受人尊敬。我很能干。”
他會默默地一再對自己重復這些結論。
這種內心默默的重復,會極大地決定一個人對自己以及周圍世界的看法。
父母希望通過贊揚強化孩子好的行為,有時候卻很困惑,為什么贊揚反而削弱了孩子好的行為?
如果你在表揚孩子的時候,習慣性地說:“你總是那么聰明!”“你總是那么厲害”“你好棒!”或許這就是問題所在。
因為慢慢地孩子會發現,自己并不總是那么聰明。
當然也并不總是那么厲害,甚至,有時候,會很愚笨。
這會讓他懷疑自己,也會讓他懷疑父母。
批評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拿手好戲,我們常常美其名曰:批評是為你好,批評是為了使你進步,批評是讓你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給批評披上了一層“都是為你好”的外衣,甚至忘記了批評是為了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不愿意睜開眼睛看一看,或者說不愿意承認,在我們的持續批評下,孩子并沒有向期望的方向發展,有時候甚至適得其反。
因為我們的批評包含了太多個人情緒,如貶低、羞辱、憤怒、攻擊。
海姆?G?吉諾特說,有益的批評不會指向人格,而是要處理面臨的困難。它絕不會對個人進行攻擊,只會就事論事。而無益的批評則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一些脫口而出的侮辱人的話。這種過去的遺產是我們不需要的負擔。
我們需要學會的是不帶挖苦和嘲笑的溝通方式。不要攻擊人格,不要批評性格,要處理眼前的狀況。
4、孩子不小心把顏料撒得滿地都是,父母非常生氣。
母親:我跟你說了多少次,拿顏料時要小心一點!你老是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攻擊人格)
可能的推論:我是一個沒用的人,總是把事情搞砸。(無益的批評)
母親:顏料撒了,拿拖把來,等下干了就不好擦了。
可能的推論:媽媽沒有責備我,我下次要小心一點。(擦地,補救)
5、孩子數學考試不及格,父母非常失望。
父親:就你現在的成績,以后只能去工地上搬磚頭!說不準搬磚頭都沒人要,現在搬磚頭還要有文化呢。(貶低加羞辱)
可能的推論:難怪你現在只能當個保安,還不是當年沒好好學習。自己學不好,憑什么要求我?(無益的批評)
父親:數學沒考及格,你心里肯定很難受吧。你看需不需要請一個老師給你輔導一下?
可能的推論:爸爸愿意花錢讓我補習,看來我要好好學習了。爸爸掙錢不容易。(好好學習)
6、孩子偷偷把手機帶到了學校被老師沒收,老師電話通知家長。
母親:早就跟你說過了,不能帶手機到學校,你就是不聽!學習沒搞好,還好意思玩手機?
父親:他一直就是這樣,大人說話從來不聽!學習不行,玩手機還挺能哈。(諷刺挖苦貼標簽)
可能的推論:在你們眼里,我怎么做都不行,我就是一個壞孩子。(無益的批評)
母親:手機帶到學校被老師沒收了,你心里肯定很難過吧?
父親:老師說,學校有規定,不能帶手機到學校。如果實在想玩,周末在家可以玩一會。
可能的推論:我把手機帶到學校是違反規定的。爸爸媽媽沒有責怪我,允許我周末玩會手機,我要好好學習,對得起他們。(遵守學校規定)
托爾斯泰說:
一種最廣為流傳的錯誤說法,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確定的特點:這個人善良、殘忍、聰明、愚蠢、精力充沛、冷漠,等等。然而,人們不是這樣的......人就像一條河......每條河都會這里窄一點,那里水流快一點,這里慢一點,那里寬一點,有時清,有時涼,有時渾,有時熱。
人也是如此。每個人身上都具有人的所有特點,有時會呈現出這個特點,有時會呈現出另外一個特點,人經常會變得不像自己,而同時他仍然是他自己。
當父母對孩子的人格或性格進行批評的時候,會激發孩子極大的逆反心理,引發孩子對自己的否定和憤怒,或者是對父母的攻擊與仇恨。
這樣的批評既起不到短期的教育作用,從長遠來看,也是對親子關系的破壞,以及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打擊。
經常夸別人家的孩子,希望能激勵自己的孩子
還有很多家長常將這種話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你看××,學習多認真,你就快被別人趕上了!”這句話對孩子的打擊力和摧毀力很大。
孩子進入小學后,就會逐步開始對自我內在進行探索,他們會非常關注感受,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形成的自我評價幾乎全部來自別人對他的評價。有的孩子甚至別人一個眼神,都會對號入座在自己身上。
因此父母經常夸獎,是很難對孩子起到積極作用的,只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認可自己,自己夠好,同時對那個被表揚的對象產生逆反、嫉妒心理。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夸獎別人的時候也能客觀地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從而對自己產生正向的評價,自信地面對新生事物。
養育孩子,任重而道遠,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