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當中,當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難免著急生氣,有時候就會口不擇言,說出一些讓孩子難過傷心的話,我們覺得是希望孩子重視改正,可是在孩子眼里,那是以愛為名說出的話語,著急之時的情緒發泄,何嘗不是無意、無心卻又徹底、難忘的痛苦和傷害?最好的父母,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話里有溫度,一舉一動都是愛的家,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你滿嘴的愛,卻滿目猙獰
上周五,張姐去開家長會。
有一個環節是,家長、孩子互相匿名寫小紙條,說一說,對方什么言行最讓自己難過。
家長的答案五花八門,什么“不聽話”“同樣的錯誤犯好幾次”“太貪玩”“犟嘴”……
輪到看孩子的答案時,卻發現他們的紙條內容,倒是驚人的一致。
“就你這樣子,長大了也沒出息”
“你早晚得進監獄”
“怎么養了你這么個東西”
“說我很差勁,跟別的孩子不能比”
“做錯題說我笨得像豬”
“再哭我就打死你”……
其中還有個孩子寫著:“媽媽說的話,全部都是。”
隨后,老師選了幾個孩子,讓他們模仿一下自己的爸媽。
一個女生伸出右手食指,用力地戳著旁邊孩子的額頭,皺著眉,齜牙咧嘴地朝他吼:
天天就知道吃和玩,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像頭豬一樣,不許哭,滾去看書!
說完,連翻了幾個白眼,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手機,像模像樣地玩著,嘴里還不住地罵罵咧咧:“當初真不該生你。”
另外一個男生模仿的,是自己的父親,表演前他說場景是在外面,在場的家長就來扮演,當時圍觀的路人。
然后,他一邊假裝用力地扇孩子的手臂,一邊大聲地呵斥:
要你有什么用,學習學不好,一點兒小事也辦不好,下次再這樣你就給老子滾。
說話中間還夾雜了幾句粗話。
表演結束,在場家長的反應都很詫異,甚至都不記得自己,居然有過這些言行。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
可是,在孩子的眼里,那些以愛為名說出的話語,著急之時的情緒發泄,何嘗不是無意、無心卻又徹底、難忘的痛苦和傷害?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
孩子的雙手,拿一張26分的考試卷。整個人微微后縮,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怯怯的樣子。
身上刻著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無意中,孩子弄碎了花瓶,低著頭,用小眼睛偷偷瞥著你,等待暴風雨的降臨。
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刺青一般,烙印在孩子身上: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抱著足球回家的小孩,剛剛跟小伙伴一起,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嘴角的笑容還沒消失。
誰料一到家,就被父母拎到一旁站著,一邊指指點點,一邊嫌棄地說:
沒見過這么臟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出來的?
海報的制作人,把這些話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傷疤一樣。
回想生活中,我們說過的這些話,不就是拿刀刻在孩子的心上嗎?
我們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對他們來說,是標簽,更是無法更改的事實。所以,即使你忘了,孩子也會記得清清楚楚。
就像網友在被采訪,回想起父母當年對自己的言行暴力時,他說:
這么多年了,盡管我已經是奔四的人了,他們對我的影響還是那么深。但凡舊事重提,想起父親酒后的語言暴力,我都會哭的稀里嘩啦,情緒崩潰。
心理研究所在研究青少年犯罪記錄時發現,童年收到精神虐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當他們提到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情景,顯得非常沉重。
有個孩子說12歲時,爸媽就分開了。明明不是他的錯,母親卻經常罵他,讓他去死。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說自己沒用,是廢物。
從來都沒夸過自己,罵他最多的,就是豬腦子、豬腦子、豬腦子……說到這里,孩子無奈地用手拍了拍腦袋,好像懷疑,的確如此。
也許他們的父母從未想過,這些話,會推動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這樣一些詞語,對孩子的傷害最深,為人父母的你,有沒有說起過。
“豬腦子”
“廢物”
“就知道吃”
“丟人”
“是人都比你強”
“怎么不去死”
……
心理研究顯示,對六歲之前的孩子,經常說一些生氣的話,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郁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要明白,所有的語言暴力,都沒有半點教育成分。因為我們這是在本質上,恃強凌弱,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怨氣。
長時間的不平等對待,會讓孩子感覺被父母嫌棄,認為自己真的沒用,甚至自暴自棄。
去年北京的高考狀元接受采訪時說的一番話引起了人們的討論,“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和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這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就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這一通刺耳卻中肯的話,還不足以警醒現在的家長們嗎?
你們依然盤踞在麻將桌和牌桌前面,一邊打牌一邊打電話囑托孩子在家好好寫作業;你們還是看完電視玩電腦,把你的孩子關在屋里學習。
而別人的父母一邊陪著孩子寫作業,一邊閱讀書籍,所以他們的孩子和他們一樣成績優異知識淵博。
別人的父母周末的時候帶著孩字去野炊去運動去看展覽,所以他們的孩子和他們一樣多才多藝,籃球打得又好還會彈鋼琴。
所以,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與其每天說別人家的孩子,不如看看別人家的父母,你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是你卻沒有做出應有的表率。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講的就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結果行人因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暖和,便解開了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風雖柔軟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哪怕在你的督促要求下,孩子進入了大學,脫離了你的束縛,進入自由的環境,你的孩子還能繼續優秀嗎?
教育從來都不是天降甘霖的管教,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陪伴。請好好經營你的家庭教育,為你的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1. 接納孩子,期望簡單化
不要要求孩子必須完美,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遠記住這樣的一句話:孩子走三步,才能趕上我們的一步;孩子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我們矮三尺。
2. 發現閃光點,讓孩子體驗成功
我們常說賞識教育,就是說,在孩子遇到難題時,多鼓勵而不是去壓抑;取得進步時,及時給出贊美和掌聲。
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勵,足以讓孩子獲得無窮的力量和勇氣;父母的贊美,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 立場堅定,制定規則
對于孩子的教育,表現要和善,但立場要堅定。
我提前就某些行為,與孩子制定好規則,在違反時,可以剝奪他們的行為當作懲罰。
比如,不可以吃最愛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游玩的事項。
當然,不要一次剝奪太多,讓孩子缺少改變的動力。如果他做的好,也一定要給足獎勵,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父母的這些舉動而感到壓抑。
打罵,也許可以制止孩子一時的錯誤行為,但是,永遠不會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被這樣教育成才的。
最好的父母,是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幸福的家庭,是不會有犀利的指責和充滿怒氣的打罵。
話里有溫度,一舉一動都是愛的家,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我們怎么才能幫助“問題少年”找回迷失的自我?
我們怎么才能喚醒“問題孩子”的良知?
我們怎么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德馨勵志教育從誤區,到理念,從建議,到方法,
為你梳理問題源泉;
以感恩教育為理論基礎,
以“國學”教育為主題;
通過心理疏導凈化孩子的心靈,
通過國學教育轉化孩子的不良思想;
通過軍事化管理強化孩子的行為,
通過游學拉練磨練孩子的意志;
陶冶學生的性情,
通過“樂學教育”讓孩子自主學習;
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讓孩子愛上學習;
讓您的教育不再雞飛狗跳,
回歸母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