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廣西德馨勵志教育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帶領著全校師生來到了廣西革命烈士紀念館,追憶革命歷史豐碑,傳承高尚革新精神,通過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以及觀看革命英雄人物資料增強志愿者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給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觀革命烈士館
“鄧小平同志領導白色、龍州起義紀念碑”位于陵園中軸線上中心位置,2003年11月建成。整座紀念碑群雕采用灰白色花崗巖雕刻而成,主雕為鄧小平同志全身人像,高12.11米。左右兩組副雕名為《左右江風云》,高9.8米,正面寬39.8米,以百色粵東會館、東蘭蔻星樓、起義軍民等為主要元素,刻畫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軍民并肩作戰的感人情景。
抗戰爆發以后,全國許多城市相繼淪陷。由于中共對桂系上層人物做了大量的統戰工作,創建了桂林較寬松的政治、文化環境,1000多文化屆進步人士撤退到桂林,使桂林頓時成為國統區的抗日文化中心,出現了全國抗戰以來少有的文化繁榮新局面。
廣西戰役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共三個兵團,九個軍45萬人,分中、西、南三路向廣西進軍,采取毛主席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圍、大追殲的戰略戰術,發起廣西戰役。廣西各地黨組織領導的游擊戰隊積極配合南下解放大軍作戰。經過35天的激戰,全殲國民黨白崇禧集團正規軍及各地反對武裝共17萬人,俘虜15萬多人,投誠和起義8000多人,解放城市80座。1949年12月11日,18點30分,一面鮮艷的紅旗插上鎮南關,宣告廣西全境解放。
抗戰烈士遺物
南寧空戰
1938年1月8日和9日,在南寧上空連續發生四場空戰。日軍出動6批共46架入侵,國軍第三十二驅逐機隊起飛4次共17架戰機,擊傷日機6架,其中3架在蒲廟、水淳和北海境內被墜毀,敵方飛機被擊毀一架,傷3架,取得可喜的戰績,打出中國空軍的威風。
桂林保衛戰
1944年10月下旬,日軍為打通大陸干線,調集16萬兵力第二次入侵廣西,進犯桂林,韋云嵌為桂林防守司令,指揮桂系兩個軍約1.8萬人。在歷時11天的桂林城保衛戰中,中國軍隊犧牲5000多人,被俘1.3萬人,日軍也付出4000多人死亡的慘重代價。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繼承和學習革命英烈不畏艱難、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革命英烈的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進取精神;革命英烈不求索取、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后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